1974年,彭德怀去世时,临终想见朱德,他一次一次地向看守请求,可谁也不告诉朱德。后来朱德知道后大声痛哭:“你们为啥子不让我去看彭老总!”
相差十二岁的忘年交,注定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段佳话。朱德和彭德怀两人都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,1886年朱德出生在四川仪陇,1898年彭德怀出生在湖南湘潭。
彭德怀因为家贫只读了两年书便辍学,青年时期曾在煤窑做过苦力。朱德则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云南讲武堂,后来成为滇军的一名军官。
1926年,彭德怀加入了国民革命军,在北伐战争中以其英勇善战而闻名。次年,他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后,逐渐认识到共产党的理念更符合他为民请命的初心。
1928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,这一年彭德怀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同年12月,他率领着八百多人的红五军,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,终于突破重重包围,到达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。
在井冈山上,彭德怀第一次见到了朱德。那时的朱德穿着一身黑棉袄黄裤子,活脱脱一位老农的模样,引得红五军的战士们忍俊不禁
会师后,红五军被编为红四军第三十团,彭德怀担任红四军副军长。从此,这两位年龄相差十二岁的革命军人,开启了他们长达数十年的战友情谊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朱德和彭德怀的配合更显默契。1937年,八路军总部进驻山西五台县南茹村,开展抗日游击战争。
在这期间,两人共同指挥了多场重要战役。其中最著名的要数1937年9月至11月的太原会战,这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作战。
朱德和彭德怀指挥115师、120师、129师协同友军,采取断绝交通、分割包围的战术,给予日军重创。即便在娘子关被日军攻陷后,两人依然指挥部队有序转移,确保了军队的有生力量。
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,彭德怀挂帅出征,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。朱德则留守国内,负责统筹发展志愿军的各项建设,并多次为出征将士进行动员。
在朝鲜战场上,彭德怀身先士卒,与战士同吃同住。后方的朱德也在为解决补给问题四处奔波,即便身体抱恙也坚持参加各种会议,与周恩来、聂荣臻等人一起研究对策。
1955年,新中国颁授十大元帅军衔,朱德位列第一,彭德怀位居第二。这一年的授衔仪式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,两位老战友身着元帅礼服,站在同一个领奖台上。
1959年8月,局势突变,彭德怀被撤销国防部长职务。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,让许多人对彭德怀避而远之。
9月30日,彭德怀从中南海搬到了吴家花园。失去了官职的彭德怀开始在自家院子里栽花种菜,过起了平静的生活。
但朱德始终没有改变对这位老战友的态度。他经常到玉泉山住上几天,借机去看望彭德怀。
每次探望,朱德都会带上象棋,两人依旧能坐在一起厮杀一整天。棋盘上的战事依然激烈,彭德怀依然时不时想悔棋,朱德也依然不许他耍赖。
1962年,一个更大的打击降临在彭德怀身上。他的妻子浦安修因承受不住当时的压力,提出了离婚。
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,朱德的探望成了彭德怀最大的精神支持。朱德不在意外界的眼光,仍然坚持着和老战友的来往。
每次见面,两人还是会摆开棋盘。朱德依然会用他那浓重的四川口音说:"不许耍赖!"彭德怀也照样会为了悔棋争辩:"这个棋子是我失手脱落的!"
棋盘上的交锋还在继续,朱德依然会步步紧逼,彭德怀也依然会抓住机会反击。这些平常的日子里,两人仿佛又回到了从前。
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,很多人都选择了疏远彭德怀。但朱德始终如一,他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战友情谊。
1973年4月,彭德怀躺在病床上,身患直肠癌晚期。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,他反复向看守请求见朱德一面。
一次又一次的请求,却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拒绝。这位曾经指挥百万雄师的元帅,此时连见一见老战友的愿望都无法实现。
病魔日益侵蚀着彭德怀的身体,但他仍不放弃见朱德的希望。每当身体状况稍有好转,他就会向周围的人提出探望朱德的请求。
看守们始终没有向朱德传达这个消息。就这样,两位几十年的老战友,被人为地隔断了最后见面的机会。
1974年11月29日,彭德怀永远地闭上了眼睛。直到这一天,88岁的朱德才得知彭德怀生前多次想见他的愿望。
朱德在得知这个消息后,愤怒地大喊:"临死之人,还有什么可怕的?你们为什么就不让我去见见他呢?"这位德高望重的元帅,此时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。
这样的生死诀别,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遗憾。两位并肩作战几十年的战友,竟然连最后一面都未能相见。
彭德怀的遗愿是要和他的两个烈士弟弟合葬。这个愿望在他去世四年后得以实现,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。